药店老板:“布洛芬不卖,全部送了!”******
“不收钱,全部送了!”
近日,江苏苏州一药店
最新到货50瓶100片装布洛芬片
老板决定分装后免费
提供给需要的市民
“一片不留,全部赠送!”
众多网友为之点赞
“急需的家庭免费领药”
药店老板送出5000片布洛芬
这位药店老板名叫汪俊
12月16日
药店最新到货一批布洛芬
“我们之前也没有库存了
这批布洛芬是半个月前定的
当时快递滞留在了路上
很多顾客都在等药到货”
△汪俊
这次到店的是
50瓶100片装的布洛芬片
如果按瓶卖
5000片的药最多只能卖给50个人
会有好多顾客都买不到
汪俊当即做了一个决定
“既然那么多人需要布洛芬
只要是急需的人
来到店里,就免费赠送!”
汪俊把5000片布洛芬
分包成一袋8片
发药的时候,他特意嘱咐店员
要向顾客说明用药的注意事项
“毕竟是药,也不能乱吃”
在此之前,汪俊就拉了个微信群
让一些急需药物的顾客先进群
等布洛芬到货了通知他们
汪俊赶紧将“免费送药”的消息
发布到群里
很多居民看到消息前来领药
不少人想要付钱,但都被汪俊拒绝了
大家纷纷在群里为他点赞
“在这种情况下,老板能有这样的胸怀
我们真的是很感激 ”
据悉,5000片布洛芬
1个多小时就全部发完了
“能帮到他人,这些都是小事”
未来到货的退烧药依旧赠送
这段时间,汪俊大多住在店里
有时半夜会有发高烧的病人
打电话来求助
他会先把放在店里的应急药
拿出来给他们用
为表达对药店老板汪俊的感谢
12月18日
附近的居民赶制了一面锦旗
送到店里
汪俊有些不好意思
“能帮到他人,这些都是小事
谁都有急的时候”
汪俊介绍
接下来还会有4000多片布洛芬到货
到时候,他还是会免费发放
“发不完也会把药捐给社区
就不卖了,全部赠送”
汪俊的暖心之举
引发众多网友为之点赞
“很暖心!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监制/李浙 主编/马文佳
总台记者/杨光 徐靖炜 苏州台
编辑/隋邦科 视频编辑/刘哲元
校对/高少卓
【科学的温度】如何撬开震后灾害的“盲盒”?******
中新网成都1月17日电 (记者 贺劭清)滑坡预警预测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十余年间,中国地质科研工作者如何从无到有,建立地震诱发滑坡预测模型?如何撬开震后灾害的“盲盒”?中国地灾防治如何走到世界前列?
围绕上述问题,2022年“科学探索奖”获得者、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范宣梅接受中新网专访,对此进行解读。
范宣梅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 唐启浩 摄有哪些因素可能诱发震后地质灾害?
范宣梅介绍,余震与降雨是诱发震后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强震刚发生完,震区容易发生较强余震。在余震影响下,一些在主震中震松、震裂的山体和已经发生滑坡的地方可能还会发生二次滑坡。同样,震后强降雨,也容易导致震区发生二次滑坡或泥石流灾害。
为了预测这些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空天地一体化的“三查”体系。
“我们除了大范围搜集卫星遥感数据,还会在雨季前后,对一些重点区域加强监测。”范宣梅表示,如果“9·5”泸定地震震区在2023年发生强降雨,那么磨西沟、湾东河、海螺沟等区域将有较大概率发生泥石流灾害。成理地灾国重实验室团队正准备在几条重点流域布设监测仪器,观测降雨量、沟道里的泥位、水位以及坡体上地震诱发滑坡堆积体的稳定性。
工作中的范宣梅。 受访者供图为什么要建立地震诱发滑坡预测模型?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十余年间,范宣梅团队前往“4·14”玉树地震、“4·20”芦山地震、“8·3”鲁甸地震和“8·8”九寨沟地震等地震救援第一线,搜集宝贵的影像和数据,并基于全球50余次地震诱发的40多万条灾害数据,结合最新的人工智能算法,建立了地震诱发滑坡近实时预测模型。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主要救援力量第一时间前往了汶川,而不是当时受灾最严重的映秀、北川。这是因为当时我们没有及时、全面的卫星数据去在震后第一时间获取灾情灾损信息。”范宣梅指出,地震诱发滑坡预测模型最大的用途,就是填补震后72小时救援黄金时间的信息空白,给震后应急救援提供第一手的支撑和决策信息。
地震诱发滑坡智能预测模型。 受访者供图范宣梅介绍,卫星不会固定在某一个位置拍摄地球某一个固定点位,而是不断围绕地球旋转。如果泸定地震发生时,有一颗卫星恰好正在震区上方,那么这颗卫星可能拍下受灾情况。如果不凑巧的话,那么就需要等这颗卫星下一次再转到泸定地震上方,才能拍到震区受灾影像。甚至有时候,一张好的卫星影像拿到时,距地震发生时已经过去了一个月。
“如果完全依赖卫星数据去评估震后灾情,大概率会错过最佳救援时间。”范宣梅表示,地震诱发滑坡预测模型可以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根据本次地震信息,快速判断哪些地方地质灾害最为集中,哪些地方房屋道路受损最严重,让救援力量第一时间前往最需要救援的位置。
工作中的范宣梅。 受访者供图中国科研人员如何撬开震后灾害的“盲盒”?
范宣梅介绍,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科研人员将卫星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防灾减灾相结合,最终撬开震后灾害的“盲盒”。
范宣梅透露,成理地灾国重实验室目前正进行地震灾害链相关的科研攻坚。如果震后滑坡和泥石流形成的堰塞湖-溃决洪水,可能影响到下游上百甚至上千公里的范围。目前科研人员正研究如何更好预测灾害链的发生,避免因灾害链可能造成的大规模人员伤亡。
范宣梅表示,近年来无论是中国科研人员在地灾领域的经验还是科研成果,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在未来应把防灾减灾领域的中国知识、中国智慧输送到国外,以帮助更多人。(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