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买菜难”,难在配送员******
中新网12月15日电 (中新财经记者 吴涛)“订单量较大,时效可能无法保障,请您耐心等待”“暂无可选配送时间”“本店铺可配送时间均已约满”“本站点当前运力已约满”……
近日,一方面居民反映网上买菜配送困难,另一方面企业表示配送运力不足,这该如何破局?
配送服务高负荷运转,服务缩水
近日,北京等地的市民反映买菜难,无论是物美多点还是美团七鲜,统统“不好使”,延迟配送或自提都是运气好能抢到订单的,其余的不是运力预约满就是没有可选择的配送时间。
记者14日体验时,叮咚买菜多个站点显示“本站点运力已约满”;美团买菜可以下单但是需要自提;七鲜提醒“暂无可选配送时间”;还有一些线上超市甚至直接称“本店休息啦”。
部分买菜APP表示“暂无可选配送时间”。截图有消费者反映,配送员表示部分社区只能送至楼下或社区门口,买时还有菜送货时就缺货了,服务大打折扣。记者注意到,很多买菜APP都标注“如商品缺货,系统将自动退款”。
多方回应,多举措提高配送效率
针对北京市民在疫情期间的物资需求,达达快送表示,将通过新配送员招募、老运力激活、人员补贴等多种措施增加骑士数量;另外还常态化配置四轮车进行集中配送,提高配送效率。
部分买菜APP表示时效受影响。截图京东方面表示,12月14日下午,京东从全国调集的首批1000余名快递小哥已陆续抵达北京,定向增援北京市内的快递配送等工作。他们将于15日起陆续投入到北京全市的快递配送工作中,后续还将有数百名小哥在本周内抵京。
物美多点工作人员对中新财经表示,北京地区200家门店覆盖店外自取点,还通过门店支援和“变阵”等方式增加运力。“变阵”则是将一些线下员工转去做线上工作,进行分拣、打包、配送等。
盒马表示,将通过盒马文职员工拣货、共享员工、临时租用餐饮企业员工等多种方式提高效率。“盒马超市在北京的45家门店全力备货,储备商品量已经达到平常的3到5倍,盒马北京的生鲜大仓也24小时运转。”
菜鸟则表示,对配送员进行超单激励,配送员每日达到一定的配送量,会触发配送员的激励,保障每个配送员的配送量都能在适度情况下调节到最优,从而也可以促进配送员带领自己的家人以及周边的朋友参与进来,增加配送产能。
13日,国家邮政局就保障首都邮政快递业末端畅通工作对北京市邮政管理局和各快递企业总部进行调度,保障首都邮政快递微循环畅通。
针对当前快递末端服务存在的问题,北京市邮政管理局表示,已多措并举制定实施强化版工作措施,明确“两天见到成效、一周恢复正常”的工作目标,即:两天内现存快递积压件全部清零;一周内尽快补齐快递小哥人员缺口,基本满足全市正常投递需求。
高薪难找配送员,待遇直线上调
近日,还有消息称,外卖配送员日薪达到1500元。不过有外卖配送员对中新财经表示,“没有那么高,只是最近单子比较多。”
“现在不是钱的事情,关键是没人,我周边很多同行都在发烧,我也刚中招了。”该外卖配送员称,如果负荷比较重,差不多每天能赚1000元左右。
盒马方面对中新财经表示,共享员工一天平均收入200元,但主要是承担拣货等工作,并不涉及户外配送,相对轻松。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14日下午,记者还从交通运输部了解到,京东针对外地支援北京员工,薪酬按照员工前三个月平均工资给予最低保障,保底工资9000元每月。此外,每人每天给予50元的餐食补贴和150元的业务激励补贴。
你最近线上买菜了吗?配送时效如何?(完)
中新社70年丨58年前,中新社专访了李四光……******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 在八月中旬的一天,在中新社香港分社的一个房间里,从沉寂了几十年的新闻稿件里,我分明闻到了历史的味道。 那是一捆捆用牛皮纸、塑料绳打包好的《中国新闻》电讯稿刊,牛皮纸上有毛笔或钢笔书写的“中国新闻,19XX年X月——X月”字样,它们刚被同事们从仓库里搬出来,解开绳子,从泛黄的书页中散溢出的陈年的味道,即使是戴着口罩也闻得到。 尘封的稿件 “是为了庆祝中新社成立70周年要整理资料吗?”我首先想到的答案被中新社香港分社技术部主任唐建生老师否定了。 他告诉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办公厅日前致函中新社总社称,《李四光年谱》中提到,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著名科学家李四光在1964年为中国新闻社撰写了一篇关于中国科学事业的专论。 但中国科协没有保存资料,希望中新社协助,而中新社总社现有的资料中,也没有发现这篇文章。 于是,寻找尘封58年新闻稿件的任务,落在了中新社香港分社身上。 中新社香港分社是中新社在境外建立的规模最大的分社,也是中新社在境外建立的第一个分社,始建于1954年6月,后成立“《中国新闻》代销处”,出版发行港版的《中国新闻》,刊印中新社电讯通稿,代销中新社电讯通稿、图片、专稿。 在中新社香港分社供职38年的市场部副经理吴育生老师是地地道道的港人,1984年入职时在发行部,参与印刷、装订、发行工作,对《中国新闻》电讯稿刊的过往再熟悉不过,寻找专访李四光稿件的任务自然而然就由他担纲了。 ▲唐建生(左)、吴育生(右)在成堆的稿刊中寻找58年前的稿件但关于这篇稿件的信息是模糊而有限的,只知道年份,只知道关键词是“李四光”。好在《中国新闻》电讯稿刊封存时候标注有年份,吴育生老师找出1964年的所有稿刊,循目录和标题逐页寻找。 因为保存得当,即使时光久远,这些“故纸堆”没有遭受蠹虫的啃噬,没有遭受潮湿的侵蚀,饶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稿刊用纸薄如蝉翼也完整无缺,铅字排版的印刷也清晰如昨。 回溯历史 翻开一本本电讯稿刊,仿佛进入时空隧道,那些已成为历史的新闻跃然纸上,令人感慨。 逐页翻至1964年9月16日时,目录中出现的标题《李四光谈青年科学技术队伍的成长》,让吴育生老师眼前一亮。这篇消息的导语是这样的: 中国新闻社北京15日消息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最近对本社记者说,新中国成立十五年来,科学技术队伍迅速壮大,仅中国科学院系统的科学研究人员,就比解放前增加一百倍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是解放后培养出来的年轻人。 文中还提到,李四光说,旧中国给许多人留下这样一个印象:似乎中国人不出国留学,就不能成为像样的科学家。 当然,我们必须认真地学习外国的一切先进经验,但更重要的是自力更生地培养科学技术人才。 消息的结尾写道:李四光最后说,青年科学技术队伍的迅速成长,是国家自力更生发展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成就。他作为一个老科学工作者,看到科学事业有了优秀的接班人,感到无限欣慰。他深信中国的科学事业在党的正确方针指导下,在新老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将会更迅速的发展。 1500字的长消息,对于以“中新风格”享誉新闻界的中新社报道来说,实属罕见。后经上报总社并和中国科协确认,这条中新社消息就是《李四光年谱》中提到的文章。 稿件找到了,而我对于这些“故纸堆”的兴趣却更浓了,我开始从中寻觅、了解中新社的历史。 ▲最早一期的《中国新闻》电讯稿刊发行于1954年2月13日。遗憾的是现存稿刊是在1954年2月14日发行的第二期。稿刊为竖排,标注着“中国新闻社编印”,登记证为: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出版处登记证新字第十五号,定价每份人民币一千元(折合现行人民币一角)、港币两角。注册地址则有两处:广州市惠福西路毕公巷十二号,广州市邮箱三零七号;北京市王大人胡同六十七号,北京市邮箱五十四号。▲在收录着《李四光谈青年科学技术队伍的成长》一文的1964年9月16日那期,是第3823期,稿刊信息唯一的变化在于定价,调整为每份人民币2角5分、港币6角。▲1991年9月2日的第91208号稿刊为竖排,发行方为“中新社香港分社”,注册地址为:香港轩尼诗道三四二号九楼,定价已不再显示。▲1997年7月1日发行的第97129号《中国新闻》稿刊,为激光照排,依然是繁体字,但变为横排。据吴育生老师介绍,他1984年入职时,还是总社把手抄的电讯稿传真过来,香港分社据此打字排版再印刷出来,因为主要是发给海外报章和海外华侨去看的,所以一直用繁体字。 他也会按照之前老同事按月整理装订的方法去做好资料留存。 中新社前辈们用他们的辛勤笔耕为新中国留下历史的初稿,而在目前翻阅的有限稿刊中发现,1964年10月前的所有稿件,都没有留下记者的名字。但正是这些前辈,为成立初期的中新社描绘出“中新风格”的底色。 于2000年11月入职中新社的我,看到的《中国新闻》稿刊,已经是总社发行的简体字十六开活页本,登记证号为中国第一刊号:CN11—0001。 后来,活页稿刊被图文并茂的彩印《中国新闻》报所取代,在每年的全国两会上,清新活泼的《中国新闻》报无论是在代表委员驻地,还是在人民大会堂、梅地亚新闻中心,都是一纸风行、广受欢迎。 弹指一挥间,2022年10月,中新社将迎来七十华诞,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中新社,把所有的荣光都沉淀在“中新社电”的字里行间,为历史留存真实、生动、多元的初稿,而作为一名中新社记者,与有荣焉,不敢懈怠。 作者:索有为
|